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远征将士陈宫阵容搭配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事实上,田丰、陈宫、贾诩三人性格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非常的鲜明。简单的粗暴的概括三人谁的谋略更高深,这个显然不现实。毕竟三人都有各自特别突出的贡献和事迹。如果综合考虑三人谁更优秀的话,那么贾诩肯定是最优秀的那一个。田丰和陈宫的性格缺陷太过于明显。虽然智谋不俗,但其他方面能力就堪忧了。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贾诩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太尉,而田丰和陈宫却落了个悲惨收场的结局。?
先说田丰这个人,智谋不俗,且忠心耿耿,但其性格却有些刚烈。荀彧曾评价田丰性格?刚而犯上?。这也是田丰身死的重要原因。田丰最早追随于韩馥,但郁郁不得志。后来袁绍把田丰挖了过来,并且对其言听计从。在后来袁绍征战公孙瓒等诸侯的过程中,田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田丰也是袁绍阵营中唯一一个意识到汉献帝重要性的谋士。他多次建议袁绍和曹操争夺对汉献帝的控制权。但袁绍都没有采纳。为此袁绍在之后也没少后悔。?
官渡之战时,田丰认为袁绍实力强劲,而曹操势力单薄。所以田丰劝袁绍没有必要和曹操速战速决。只要牵制住曹操,让曹操跟着自己的节奏,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拖垮曹操。但袁绍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曹操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所以袁绍盲目的大军远征,也不顾他的地盘实际上刚刚收复没多久,还不稳定的现实情况。
田丰自然看透了这一点,但他给我袁绍提建议的时候语气很不好,这也和他的性格有关,不会绕弯子。结果田丰粗暴的方式激怒了袁绍。袁绍战败后又因为小人献谗,所以袁绍就杀了田丰,把田丰当成了替罪羊。可见田丰能力不俗,但其性格严重的影响了他的行为能力。
曹操为什么宁愿挽留陈宫,也不招降忠义双全的高顺?
高顺是东汉末年吕布帐下的中郎将,是吕布手下最能打的一个人,不过在吕布投降后,关于高顺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是被曹操杀了,而大家所熟知的张辽却是率众归降,成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那么当时论才能的话,张辽是比如高顺的,曹操为何没有招降高顺呢?
首先一个原因应该是和夏侯惇有一定关系,”吕布复与袁术通,遣其中郎将高顺及北地太守雁门张辽攻刘备,曹操遣将军夏侯救之,为顺等所败。秋,九月,顺等破沛城,虏备妻子,备单身走”。此战夏侯惇的眼睛是受了伤的,他也是很介意被人谈及自己相貌的,而夏侯惇是曹操的族人加心腹,为了和谐内部,曹操只能杀了高顺,陷阵营让曹军痛苦不堪,不杀无以慰藉曹营军士,这个也是有可能的。
“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高顺所统“陷阵营”应该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重甲步兵,其时各诸侯所统兵皆衣衫褴褛,武器繁杂不堪。由黄巾军演化而来的青州兵已经算战力强悍的了,但其实装备也是良莠不齐。顺统700重装步兵正面冲杀即便面对步骑亦可以说了屠杀。注:三国时期还没有马镫,骑兵无法骑射,且量少。只可用来追击溃兵扩大战果,正面冲杀杀伤力不大。高顺击杀曹军甚多,操将多恨之。吕布之败非高顺之错,曹操水淹下邳,陷阵营不战自溃。高顺个人能力及辉煌战绩也是建立在拥有“陷阵营”的基础上。当然有关陷阵营的记载,只存在于《汉末英雄记》,《三国志》《后汉书》并未有记载。
个人觉得,曹操没有招降高顺,最有可能的是高顺直接表态宁死不降了,当时曹操是招降过陈宫的,操谓陈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意何如?”宫指布曰:“是子不用宫言,以至于此。若见从,未可量也。”操又曰:“奈卿老母何?”宫曰:“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夫以孝理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操复曰:“奈卿妻、子何?”宫曰:“宫闻霸王之主,不绝人之祀”。
曹操拿陈宫家人威胁陈宫,但是陈宫依然不降,那么相对来说,曹操是有用人之量的,张绣贾诩杀他儿子侄子典韦他都忍了,高顺害夏侯惇瞎了一只眼,但是能够招揽还是会招揽的,但是结果必然是和陈宫一样,因为历史上没有记载曹操和高顺说了什么,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高顺什么也没和曹操说,高顺明白,曹操即便爱才,也不敢不杀,因此高顺不说话,曹操也不敢招纳,高顺沉默不语,和不屑一顾截然相反,看来曹操看高顺天生不对眼,看见他那人就不喜欢。
否则以曹操之胸怀没有理由不屈身诱降。曹操大爱高顺之能,但高顺以拒不开口,横眉冷对的方式拒绝交流,所以不是不想收高顺,而是实在苦无对策。
而且曹操招降高顺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高顺在吕布军营里属于二号人物,自己该如何安置他。曹操击败吕布时,属于创业初期,应该是不宜大用外姓将领,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再者高顺被擒,非战之罪,心里多半是不服的,曹操一看,既然没有归顺的意思,索性成全,英雄惜英雄。
高顺对吕布还是蛮忠心的,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可惜吕布有能人不能用啊,当然义也分大义和小义,忠于某个人只能算小义,忠于真理,忠于正确的信仰,忠于社会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这些是大义,关羽追随刘备是为了匡扶汉室,重塑已经坍塌的社会道德伦理,这是大义,降曹也是有约在先,这是为了大义暂时苟且这叫不拘小节,之所以被尊为圣贤必有常人不可及之处,高顺的忠义可能更多的是针对吕布的小义,特别是在乱世中,几易其主是非常正常的,不正常的反而是后人用自己的不正常思维去评价前人正常的行为,所以说才更加可惜高顺,如果有一个明主,他的才能会有更好的施展机会。
曹操为何不招降忠义双全的高顺,而是挽留坑惨自己的陈宫?
提起高顺,可能有人为满脸茫然,不知道他是谁,但更多的人,应该对他充满了惋惜。高顺,表字不详,是吕布麾下最得力的干将。此人为人清白有威严,又擅长训练士卒,在吕布军中有很高的威望,他的七百部曲,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陷阵营”之称。这样的人,原本有机会,成为像五子良将那样家喻户晓的存在,可惜吕布却对他知忠不用。更令人惋惜的是,就算被吕布伤透了心,他也宁死不背叛吕布,最终随吕布一起殒命白门楼,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
众所周知,曹操一向求贤若渴,不仅提出了“唯才是举”的说法,并三度发布招贤令,还经常试图挖对手的墙角,甚至连背叛过他的人,他也不打算轻易放手。例如,同样随吕布一起被枭首的陈宫,原本是曹操的麾下,就连吕布的妻子,这样的后宅妇人都知道,曹操待陈宫如赤子,当初曹操征讨陶谦,为父报仇的时候,并兖州托付给了他。可是陈宫却辜负了曹操的信任,在曹操远征期间,把兖州献给了吕布,导致曹操的地盘,仅剩三城,陷入了绝对的低谷。
《三国志》记载:“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到了曹操擒吕布之后,却没有对陈宫咬牙切齿,反而试图劝陈宫重新为自己效力。陈宫一心求死的时候,曹操更是泪流满面,亲自为其送行,令人动容不已。那么,连曾经的背叛者,都能够容下的曹操,为什么却对忠义无双,能力卓越的高顺不管不问,任凭他随吕布赴死了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以下几点猜测。
一、他与陈宫有旧情,与高顺毫无交集
曹操起兵之初就曾下令,如果敌人被包围后才选择投降,那就杀无赦,正是因为曹操的这一命令,于禁连自己的故友都没有放过。吕布率高顺等人投降的时候,同样到了穷途末路,就连是否接受吕布这样的名将,曹操都犹豫不已,最终在刘备的建议下否决了,又怎么可能留一个高顺呢?毕竟因为吕布的知忠不用,高顺在当时可能知名度并不高,曹操是否知道他的存在都不一定。
陈宫却不一样,曹操既然曾经对他毫不设防,可见两人交情不错,而且陈宫的能力也不容小觑。在用人之际,一个知根知底的人,比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人,用起来要顺手很多。而且这个时候,如果重新收服了陈宫,曹操完全不用担心再次被背叛,反而是陈宫要每日战战兢兢,生怕曹操翻旧账,这对曹操而言百利而无一害,他何乐而不为呢?
二、高顺在吕布军中影响太大
如果想要彻底收服一支军队,要么连他们的主将一起收编,赢得其主将的忠心,就相当于赢得了这支部队的忠心;要么就杀掉所有的主心骨,将这支部队打散,然后重组,彻底化为己用。而曹操杀高顺,选择的就是第二种方法。毕竟他已经听从了刘备的建议,除掉了吕布,如果这个时候,再留下高顺,让吕布旧部有了主心骨,则很容易发生反叛,那样的损失,远不是一个高顺能够弥补的,这对曹操而言得不偿失,所以即便曹操知道高顺的存在,即便曹操再想将高顺收归麾下,他都不能冒这个险。
而陈宫不一样,虽然他同样是吕布阵营的核心人物之一,但是他的身份是谋士,而且原本又是从曹操阵营中倒戈而来的,因此他在吕布旧部中,号召力远不及原属吕布的武将,凭借他屡次叛主的经历,大约也不会有为吕布报仇的心思,所以如果能将其收降,曹操完全可以放心的用。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操一向求贤若渴,甚至连曾背叛过自己,将自己坑惨的人,也能做到不计前嫌,却对忠义无双的名将高顺不闻不问,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高顺名气太小,没能引起曹操的注意;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高顺在吕布阵营中,号召力太强,曹操害怕杀害吕布之后,吕布旧部会在他的号召下反叛。
是陈宫救了曹操吗?
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出现过。但是据史料考证,陈宫是兖州名士,是他将曹操推上兖州刺史的宝座。其实说陈宫救了曹操也是对的,因为当时曹操无家可归手下部族仅仅5000人,是陈宫的收留,才让曹操后来拥有40W青州兵(黄巾兵)但后来因曹操杀害边让一案陈宫与曹操反目在曹操远征徐州,陈宫等人于是就去迎濮阳的吕布来抗曹。
你可以去看看陈瓷的《三国那些人那些事》能让你对三国的了解更上一层楼
老兄你想要如何补充?我可以解答你。
吕布痛失全局的原因是什么?与陈宫有何关系
吕布是一位败的英雄,被很多人同情。吕布失败的原因很多,在政治格局上他远没有曹操、刘备这些人高远,又反复改换门庭,造成政治信誉很差。除了这些,在用人方面吕布也有很多失误,他后期重用的陈宫就让他吃了大亏。
被曹操像儿子一样看待,陈宫却毫不犹豫地反叛曹操
历史上的陈宫没有传说中的名气大,传说中的陈宫与曹操关系密切,他是“捉放曹”的主角之一,是曹操强劲的对手。但这是虚构的,在曹操已吾起兵之前他们并不相识。关于陈宫早年的情况都记录在《典略》一书里,据记载陈宫字公台,是东郡人,曹操起兵后第一个重要职务就是东郡太守。《典略》说陈宫“刚直烈壮”,年轻时就“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
陈宫如何到了曹操手下,《典略》记述得很简单,只说“及天下乱,始随太祖”。 据《世语》记载,袁绍的亲戚、当年一块参加过酸枣会盟的兖州刺史刘岱在与黄巾军作战中被杀,陈宫对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说:“兖州无主,眼看王命断绝,我愿意说服州中人士,请您前往担任州牧,以此成就霸王之业。”之后陈宫对州 *** 的别驾、治中等官员说:“现在天下分裂而充州无主,曹太守是命世之才,如果迎接来当州牧,必可使本州安定。”陈宫的想法得到了曹操的盟友鲍信等人的支持,鲍信还和州吏万潜等人亲自到东郡,迎接曹操担任兖州牧,这是陈宫出场后干的第一件大事。
但仅一年多后即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张邈、陈宫之叛,曹操在远征徐州过程中被张邈、陈宫从后面下手,曹操险些丧失全部根据地。《三国志》称参加这次叛乱是张邈的弟弟、广陵郡太守张超,以及陈宫、许汜、王楷等人,《三国志》还记录了一段陈宫劝张邈起事的话,当陈宫说完后“邈从之”,言下之意叛乱虽然由张邈、陈宫共同发起,而首倡者是陈宫。
陈宫在迎立曹操为兖州牧上立过大功,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此次远征徐州前“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陈宫手下有自己的兵,东郡是曹操的后方基地,这说明曹操对陈宫相当信任和倚重。这里还有一个佐证,它记录在《魏氏春秋》里,说吕布在失败之前,陈宫建议自己守城让吕布率一部分人马出城为外势,吕布打算同意这个计划,回来跟妻子一说,吕太太坚决反对,她说“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于曹公”,言下之意陈宫这个人靠不住。曹操待陈宫如“赤子”,也就是好得像父子,这一点就连吕太太都知道,说明曹操与陈宫的关系不仅不差,而且相当亲密。
但是陈宫还是毫不客气地给曹操背后插了一刀,一般认为这件事跟张邈与袁绍之间的矛盾有关,因为袁绍对张邈有意见,密令曹操除掉张邈,张邈心中不安,所以发动叛乱。
另一个原因是曹操杀了兖州本地名士边让,激化了兖州本土人士的矛盾。其实这两点都站不住脚,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陈宫策动张邈叛乱在前,而据《后汉书》的记载边让被曹操所杀是在建安年间,也就是至少几年之后。陈宫决心背叛曹操与上述两条理由无关,而是另有原因。
陈宫是东郡人,也是本地有影响的人物,他之所以主动做工作让曹操当上兖州牧,最重要的原因是希望曹操保土安民,借助曹操的势力对抗当时正如火如荼的黄巾军。曹操入主兖州后,果然积极与黄巾军作战,打败了进入兖州境内的黄巾军,又将从西边进入兖州的黑山军赶了出去,陈宫等地方人士无疑是满意的,对曹操也竭力支持。但是后来曹操执意远征徐州,却得不到兖州本地人士的理解,远征徐州需要很大的物力、财力支持,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遇到大旱,粮价飞涨,就连军中也出现了人吃人的残状,兖州本土士民为支持曹操的远征,必须出人、出钱、出粮,引起兖州人士的不满。陈宫、张邈等人反叛曹操后,兖州近八十个县里只有三个县没有响应,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所以,陈宫反叛曹操不是出于个人恩怨,也不是被人胁迫,更与杀不杀边让无关,这是本土人士与曹操集团在利益上的一次冲撞,正好张邈也有脱离袁绍集团的打算,加上走投无路的吕布加盟其中,就使这场叛乱成为几股势力和几种利益之间的一场博弈了。
陈宫谋反,吕布知道却不敢追究
印像中陈宫自从追随吕布就一直忠心耿耿,为吕布出谋划策,至死不渝,但《汉末英雄记》的一则记载完全推翻了这样的看法。
据《汉末英雄记》记载,建安元年(196年)六月的一个夜里,吕布的部将郝萌突然反叛,这个郝萌是什么来历不详,只知道他是吕布的手下,河内郡人,据此推测他不是吕布的“老班底”,最早跟随吕布打打杀杀的多是并州人,而河内郡属于司隶校尉部,或许郝萌是吕布手下的杂牌部队。郝萌造反后,率兵直指吕布当时的大本营下邳城,即白门楼的所在地,一直攻到吕布住所外面,但这里较为坚固,叛军没能立即攻下来,吕布不知道是谁造反了,拉着妻子蓬头乱发,衣服也不齐整,互相搀扶着从“溷上排壁出”,“溷”与“困”同音,就是厕所,赫赫有名的飞将吕布居然被人逼得拉扯着自己的老婆攀上厕所墙头逃命。
郭嘉,孔明,庞统,徐庶,陈宫,司马徽,荀氏叔侄,贾栩,陆逊,司马懿,姜维这几人谁谋略最高呢
郭嘉的谋略肯定是比诸葛亮强的,诸葛亮仅仅长于政事,对于用兵打仗当军师没有任何出彩的事迹,而郭嘉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臣,在几次关键性战役都有出彩表现,可以说是曹操最喜欢的谋臣。
下面是郭嘉的生平,主要事迹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谋士。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官职:司空军祭酒(军师祭酒)
爵位:洧阳亭侯,谥曰贞侯
儿子:郭奕
终属:曹操
曾属势力:袁绍
现代世称:鬼才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毛泽东曾对此人大为赞赏,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之一。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绝对可与诸葛亮相媲美。
弱冠隐居 慧眼识主
郭嘉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带。此地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少年时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欢与长者交谈,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光阴往荐,饱读诗书的郭嘉转眼长大成人。他长得清瘦俊朗,又有一双清澈深邃的眼睛。郭嘉自信而清高,喜欢无拘无束,交友非常挑剔,只与心目中的仁人志士来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郭嘉21岁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雄”。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6年。公元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共论天下大事。这次会面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后来的“隆中对”。郭嘉比曹操小15岁,但对曹操的宏国伟志似乎了如指掌。当曹操就天下形给向郭嘉问计时,郭嘉一语道破要害,趁议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作为谋士,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明晰透彻的分析,让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神机妙算 屡建奇功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197年,当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
198年9月,曹操采纳郭嘉之谋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这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堤水掩下邳,果然于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杀吕布。
一般情况下,曹操对郭嘉是言听计从的。但只有一次,他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结果犯了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那就是在199年放走了刘备。刘备投靠曹操后众人一开始都建议杀掉他,以绝后患。唯有郭嘉同曹操意见一致,认为刘备不能杀。郭嘉的本意是让曹操对刘备实施软禁。因为如果杀了刘备,必然给曹操带来不好的影响,断绝人才之路。虽然不能杀,但也绝不可以放。但曹操对郭嘉的意思理解得一知半解,以致铸成大错。在曹刘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担心曹操猜忌,便想伺机脱离曹操的控制。刘备假称趁袁术溃败,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这时,恰好郭嘉不在身边,曹操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待郭嘉回来,得知此事后马上说“ 备不可遗也”。曹操当时也后悔了,立即派人去追,但已来不及。果然,后来刘备踞有徐州,开始对抗曹操。
官渡之战 大放异彩
《易中天品三国》中提到郭嘉200年,曹操大军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担心刘备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正面的强敌已难于应付,曹军还能不能分出兵马迎击刘备呢?郭嘉偏偏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擒了关羽。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就已被击败。也是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到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善战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档档作响,这位将门虎子艺高胆大,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他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一举莫定了雄厚的基业。与袁绍相持中已经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离析。这是曹营中人心最为动乱的时期,不少人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当时,曹军中与袁绍私下有书信往来者很多,官渡之战后,在袁营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敌竹简。在此紧急关头郭嘉居然提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见解“明公曹操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郭嘉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和孤家寡人无异。我看他必然死于刺客之手。”后来孙策果然因三名刺客为主人报仇,中毒箭而亡。这或许是巧合,但确实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了一笔。
203年,官渡之战大败而归的袁绍病逝,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为曹操分析了袁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 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虽是长子,但袁绍更喜欢袁尚。袁绍一直为传位给哪个而犹豫,以至于在撒手人寰之际才草草决定让三子袁尚接位,长子袁谭对此一直心存不满。如果我们攻打,他们一定会联合抗击,如果暂缓用兵,他们一定会爆发内讧。”郭嘉建议曹操装作向南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曹军刚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得既轻松又顺利。
征讨乌桓 天妒英才
《幻想三国志》郭嘉形象207年,袁尚逃入乌桓,即现在的辽宁锦州一带。曹军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胡人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此时的刘备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刘表的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以曹操对刘备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这时,郭嘉又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明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无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您来阻止他,此人就是刘表。”在众人一片哗然声中,郭嘉详细地分析了平乌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胡人自恃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消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现在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动,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所以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了。”郭嘉的观点一针见血,曹操听罢茅塞顿开,立刻进兵辽东。曹军在白狼山奇袭乌桓主营,俘虏了20余万人。走投无路的袁尚投奔了襄平公孙康。曹操军到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又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潜力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后来,这一战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的带领下突然出现在乌桓首领蹋顿王的背后。乌桓军士措手不及,首领蹋顿也被击杀。这次行军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就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如流星一般陨落了。
君臣相知 情意深重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在严于治军的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有史学家说,郭嘉是幸运的,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他引为“知己” 。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重要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生前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及其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208年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
惜哉奉孝!痛哉奉孝!哀哉奉孝!
人物评说
一、择明主而事。
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隐居以待时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识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最初出隐,是和田丰等北上依附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袁绍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更是厚礼待之。但是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优柔寡断,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贤纳士之时,荀彧,程昱共举郭嘉!曹操招见郭嘉,问计袁绍。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并献计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一举攻克吕布。这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的才能抱负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离开曹操营帐后,大喜过望的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二、计吕刘而破。
二月,曹操便采纳郭嘉之谋出兵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大军围困下邳。而吕布却坚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军。郭嘉劝说曹操继续攻城,分析道;“吕布虽勇而无谋,现在其三战皆败,锐气已衰,三军将为首,将衰则军衰。陈宫有谋却反应迟钝。现在正应该乘吕布锐气未复,陈宫计谋未定之时,进军急攻,必能彻底打垮吕布。”曹操依计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杀吕布,陈宫。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一听说就大吃一惊阻止道:“决不能让刘备率军而出,出则必反。”曹操后悔不已。刘备果然马上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曹军两面受敌。曹操想迅速挥兵灭刘而向袁。众将却无一不怕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操沉咛不决,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然后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决战前夕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曹操终于坚定信心,从官渡回师击刘,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以被击败。
三、离间二袁。
官渡之战后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的既轻松又顺利并大获全胜。
这时袁尚逃入乌恒,曹军将领都认为不值得为了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为刘备偷袭。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郭嘉再次独具慧眼,精辟的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郭嘉首先说出了征乌恒对巩固曹军刚攻占的黄河以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更说出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指出刘表必不回让刘备偷袭许都。曹操从其言而迅速率军出征。郭嘉又进言兵贵神速,加以轻装前进,以奇攻之。果然曹军逼近到离乌恒君长所居柳城一百多里处,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袁尚又逃奔入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献其首级而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
四、君臣相知。
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达到了算无遗策。郭嘉向不遵守礼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谋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小己二十多岁的郭嘉引为“知己”。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当郭嘉因为病重卧床时,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当郭嘉病逝时,曹操亲至灵堂,悲痛万分。更有诗一般的精练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无限哀伤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总结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其深具通晓事理,足智多谋的资质。应该说,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孙吴”。其中因为有郭嘉为其运筹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话来说。便是:“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曹操: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毛泽东: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陈宫为何要背叛曹操
演义小说中描写的是因为曹操因为刺杀董卓失败,准备回到山东募集义兵讨伐董卓。途经吕伯奢家,吕伯奢本来准备热情款待,自己去打酒,让家人杀猪宰鸡款待曹操和陈宫。曹操以为听到磨刀的声音,以为是要害自己,因此将吕伯奢一家尽皆杀戮。后来发现事情的原委,但是为时已晚。
在离开吕家的途中碰上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担心吕伯奢因为家人被害而告发自己,将吕伯奢也砍死了。陈宫见到之后责备曹操忘恩负义,因此离开曹操。
但是这是演义小说的情节。实际上,陈宫是跟随过曹操的,并且为曹操占据兖州一带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因为曹操将名士边让等人杀死,而边让是陈宫的好朋友,才会让陈宫反叛,投靠了吕布。并趁曹操远征徐州的时候,献计吕布,交联张邈袭取曹操之后,给曹操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纵观陈宫的一生,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也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但是他没有看透乱世之中的生存法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对别人的心慈手软,就是对自己的仁慈。因此,他责怪曹操的滥杀,逆天改命,反对曹操。最终成为遇人不淑,和吕布一起成为曹操的阶下囚,最终被曹操所杀。
好了,关于“远征将士陈宫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远征将士陈宫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