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吟游之诗卡尔阵容”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在诗人的梦境里,吟游是一种最诗意的常态。而《石榴的颜色》便是这样一场关于吟游的梦境。作为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穷尽其身的诗**杰作,本片无疑是前苏联光影圣殿中的一场绝美祭礼。在年幼懵懂的儿时梦境里,帕拉杰诺夫一次次将作为少年的自己投掷进须臾的光影洪流,那一刻,少年附首贴耳,倾听大地的诗句。时隔多年,他将诗人的时空与自己的梦境奇妙缔结,终于拍出这一部《石榴的颜色》。影片中,借助诗人之口,帕拉杰诺夫道出了艺术的真谛:一个诗人也许会死,但是他的缪斯不死。
两个吟游诗人
《石榴的颜色》诞生于1968年,正值举世震惊的“布拉格之春”事件。这一年,塔可夫斯基正处于拍完《安德烈·卢布廖夫》后的休整期,而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才刚刚开始他的**生涯。对于帕拉杰诺夫而言,这是最坏的时期,也是最好的岁月。政治对于**的管束渐趋于禁忌,而艺术家的创作使命却迸发出悲天悯人的底色。毋庸置疑,帕拉杰诺夫一反常态的独特手笔,使《石榴的颜色》在诞生之初便名声大噪,更一度被评论界誉为“前苏联冷战时期最出色的一部**”。
在帕拉杰诺夫的这部杰作中,注定被放进了两位吟游诗人。其中一位是影片的主角,十八世纪亚美尼亚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萨雅·诺瓦;而《石榴的颜色》英译版原名“Sayat Nova”便源自于此。另一位诗人则是帕拉杰诺夫自己,他的个人喜好与私我哲学,都被熔铸进这场永恒而遥远的历史长梦中。这场祭礼般的长途跋涉,固然是对萨雅·诺瓦的诗意传承,但更多的精神元气恐怕更属于帕拉杰诺夫自己。
在《石榴的颜色》中,帕拉杰诺夫天才地呈现了一个制度上的现实:在这看似自由的王国里,每个人都处于他自己的位置,他们各司其职,勤勤恳恳。他们踩着各自的木梯上上下下,他们在自己的染缸旁挑出一匹匹布料,她们在各自的纺纱机旁不停地纺纱,甚至于他们胯下的马驹也有固定的路径。在帕拉让诺夫眼中,这看似是一个时代的安稳祥和,却更是一个时代的莫大悲哀。这一刻,作为吟游诗人的少年,在半梦半醒中,也渐渐走向了陌生而遥远的自己。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面无表情,不苟言笑,无论他们的身边正经历着什么,劳作、阅读、示爱、洗礼、屠宰、战乱、祷告,甚至死亡,每个人都仿佛经历一场场仪式的历史人物,没有温度。或许,他们的体温久已被绮丽的布景所稀释,而影像的色调冷暖便是他们的温度。无独有偶,帕拉杰诺夫的这番处理无疑是世界性的手笔;而对于唯明星与表演马首是瞻的好莱坞而言,固然是不会明白其间妙处的。与帕拉杰诺夫一样,法国导演布列松也一度拒绝演员表演,在他的**里,所有演员同样都是面无表情。但不同的是,布列松更借此倾向于**的作者性,而帕拉杰诺夫则更倾向于对一个时代静物式的仪式性描摩。在仪式里,人物没有喜怒哀乐,他们的表情都被一种肃穆感所笼罩。而或许,正像有人揣度的,《石榴的颜色》的温度更是内性的,它不是通过人物的表情来传达,而是通过人物的内心。正如帕拉杰诺夫自身所言:我并不试图讲述一位诗人的生活,而是尽力再现一位诗人的内心世界。
纵观《石榴的颜色》的段落式结构,从“诗人的童年”到“诗人的青年”,及至诗人被杀死后的“最终的葬礼”,漫漫人生之旅或许莫不如此,却似乎又各有不同。在这场独属于诗人的人生梦境中,我们仿佛也看见自己的影子,被一寸寸深烙于诗句中。
亚美尼亚巫术
帕拉杰诺夫让人着迷的地方,是他与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贾曼惯于将炼金术投注于影像,而帕拉让诺夫则在胶片中注入了一股巫性的气息。
在《石榴的颜色》中,帕拉让诺夫并没有任何直接表现巫术的段落,但不容置疑的是,他的镜头语言却是充满巫性的,无论从摄影、布景,还是演员的表演上,都像被施了巫术一般,奇妙而诡谲。与此同时,影片对于整个中世纪的长卷式描摩也充满着巫气。比如在兵戈相接的战场一幕,一群异人在偌大的空地上不间断表演,仿佛各司其职的天体永动机。再比如宗教祭祀场面中,牧师将成群的羔羊圈进教堂,让人想及牧羊人神谕,又想及卡尔维诺笔下的黑羊。或许,这些都只是我庸人自扰的蓄意揣度罢了,关于象征隐喻的外延性,优劣各见。至于对影像的肃穆姿态与游戏精神之间的拿捏,我不好说。我唯独明白,此时此刻,我仿佛成了第三个游吟诗人,在**中寻找着自己。
细细回想帕拉让诺夫的另一部杰作《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则似乎有着更明显的巫性气息,关于民族探索生存道路的魔幻手笔,仿佛穿行于奇幻和真实之间。犹记得文学界昔日对于“神话”本源的探寻,同样离不开“巫”字,而东西方的祖先们,又是寄寓巫性的最佳神话载体。有幸的是,借着帕拉杰诺夫的影像表达,这份独属于亚美尼亚的巫气,在日后的俄罗斯**中亦闪耀出薪火相传的微光,比如亚历山大·罗戈日金导演拍于2002年的《布谷鸟》,就有过一幕召唤灵魂的巫术瞬间。
回至《石榴的颜色》,不得不提的还有那一场诡异的洗礼。借先辈之手,帕拉杰诺夫将圣水施洗于一具“木乃伊”,一如施洗于“死亡”,而非“新生”。或许,对诗人而言,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更只是归于尘土的稀松平常。这一刻,帕拉杰诺夫对于生死的哲学念想也悄然隐现。于他而言,死亡与新生的距离,唯独只是一场洗礼罢了,就像日夜轮转的间隙,静静睡了一大觉。
边陲文明遥想
关于《石榴的颜色》的珍贵之处,自不待言。帕拉杰诺夫对于亚美尼亚远古文明的细腻展现,让我们有幸得见一个边陲国度的生死荣辱。昔日对于亚美尼亚的遥想,或许仅仅是吉光片羽,而在帕拉杰诺夫的影像中,这些琐碎的瞬间被一一串联,成为一场永恒的生命的祭礼。这一刻,**有了生动的灵魂,即便影像中充斥着自由的禁锢和命运的籓篱,却恐怕再也没有更美的梦境了。
影片中,帕拉杰诺夫全然摒弃了运动镜头,而谨以固定机位注视着一个个或动或静的瞬间。作为导演,他对于石榴与水果刀的注视有如静物写生。这一刻,石榴在白色布匹上晕染开鲜血般素艳的红色。继而是一把古旧的匕首,同样在白色布匹上晕染开鲜血般的红色。于是,石榴的颜色开始萌生出暴力与杀戮的历史象征意味。而对于游走于画面中的人物,导演的拍摄手笔同样有如静物一般。剧中人仿佛被舞台操控的人偶,面无表情,唯独专注于手头的劳作,仿佛有种古老的气息孕育其中。其中一幕荆棘密布黑色底板的画面,则让我想及塔可夫斯基《潜行者》中的荆棘头环。
在表现亚美尼亚独有的祭祀、洗礼等仪式时,影像的构图则以平面式的局部全景,呈现出一种奇妙的舞台感。与其他导演不同的是,帕拉杰诺夫的舞台既没有棱角,也没有翻转,而更像是流浪艺人所建构的最原始的小舞台,一切生离死别都展现于固定的取景框中。在这个舞台上,演员只能水平进退,而不能上下坡,他们的举手投足只属于地平线。
在诗人的一连串内心历程中,“诗人的童年”无疑是最绮丽多彩的,帕拉让诺夫将少年的好奇心展现得甚为迷人。无论是纺纱的母辈,染布的父辈,抑或屠宰场的鸡群,都呈现出一种漂亮的红色。在少年眼中,这些红色尚且还是纯粹的,还没有黑暗的成人世界的投影。诗人的童年,仿佛有一种奇妙的节律,先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一种永恒的轮回。浸水的书籍用石块压榨出水分,在屋顶上一排排晾晒。少年躺在阳光下,一如畅游书海的冒险家。关于压书一幕,一度令我想及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小说中的苍老的艺术家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将一捆捆旧书与艺术品打包,放入碾书机。
影片最后,帕拉让诺夫抛下了一个永恒的“艺术”母题:一个诗人也许会死,但他的缪斯不死。对诗人而言,他的诗句是不朽的。正如对帕拉让诺夫而言,他的影像也是不朽的。他们的缪斯便是艺术载体在精神层面的永恒延伸。
THE MASS有什么来历,那首歌,好象是法语的,是什么意思,为何这么出名
“The Mass"这首歌是由一个叫“Era”的法国现代乐团创作的。《The Mass》传承了Eric Levi自首张专辑《Era》起便汲汲经营的音乐特色,匠心独具的融合流行、加入灵魂蓝调元素、摇滚及古典乐,经过截枝去叶后而产生简洁有力的流行音乐风格。
它与德国知名音乐家和小提琴手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受盛赞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曲调均源自于发现于德国的中世纪法国宗教(天主教会)音乐。一些人将其误传为纳粹军歌、亨德尔《弥赛亚》中的曲目。
德国的《布兰诗歌》与法国《The Mass》曲调接近。
《布兰诗歌》
1803年,在德国上巴伐利亚州的布兰修道院里发现了大量的诗歌和戏剧古卷,在思想界、学术界和艺术领域引起了震动,这些用法语、艰深的中世纪拉丁文和古代中部高地德语写的诗歌和戏剧。
最早出自于13至14世纪迁居巴伐利亚的法国游荡诗人,后来汇集了大量英国、法国及德国各地的流浪学者及神职人员,以写作赞美酒及狂欢放荡生活的讽刺韵文和诗歌而著称,《布兰诗歌》集中体现了这些游荡诗人的创作风格。
这些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各不相同,其中既有酒歌、庄重的爱情诗和放纵的情歌,也有宗教诗篇和牧歌式的抒情诗,也有针对教堂和政府的讽刺诗。
1847年,德国学者施梅勒将其汇总为《布兰诗歌》进行出版。卡尔·奥尔夫在研究法国中世纪音乐的时候,1935年读到《布兰诗歌》,受到极大震动,他将这些中世纪音乐与诗篇进行改编,以粗犷有力、热情奔放的音乐赋予这部奇异的诗篇以新的、永恒的生命。
奥尔夫的《布兰诗歌》于1936年完成,为独唱、合唱创作并伴有器乐及奇妙舞台场景的世俗歌曲。 这部宏伟作品于1937年6月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演。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的异国风格和神奇的音乐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唤醒了人性中欢乐的冲动。
赏析
二十世纪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从这部诗稿中选取25首诗歌,谱成这部《布兰诗歌》,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
序诗部分壮美凝重,作曲家仿佛企图借助吟唱与谛听来建立起一座神庙;正歌的第一部分“春天”,轻快、明亮中蕴涵着悠远,合唱男女声部交替呈现宛如时序中的昼夜变化;第二部分“酒馆”则是一片世俗景象,唱腔中运用优伶式的假声与转调,有如在描绘一个假面聚会的场景中人们醉生梦死的世态。
但奇怪地是,欢腾的场面似有幽灵掠过的阴冷;第三部分“爱”中,有着对爱的渴望的宣泄和对爱的忧伤的赞美,以及对情欲的质朴的歌唱,其中,女声吟唱“In truitina”(In the balance)华美而凄艳,已经成为演唱会中的经典保留曲目。
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在继承古典作曲法基础上加入新式旋律,他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下运用了新原始主义元素,节奏上加重打击乐成分,使《布兰诗歌》将中世纪的游吟与现代歌咏结合得非常完美。
《布兰诗歌》充满了令人惊奇的成分和戏剧性,它大开大阖,既有雄壮的呐喊,又有委婉的咏叹,犹如汹涌的急流撞向岩石发出澎湃的声响,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软的草滩。乐队与唱咏交相辉映;令人震撼的打击乐像是命运的召唤,有着强烈的扣击灵魂的效果。
《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
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求 the mass(拉丁语) 的歌词 的中文翻译
这歌词忽悠了很多人了。正好放假,索性多说几句吧。
歌词的来源是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或译作“博伊伦之歌”)。
原作者已不可考,应该是13、14世纪的吟游诗人或神职人员等。
1936年,德国作曲家Carl Orff(卡尔·奥尔夫)选择了若干诗篇谱曲,就成了现代版的《Carmina Burana》。
其中的第一首《O Fortuna》(哦,命运),经过Eric Levi(Era乐团的核心人物)改编,就是这首《The Mass》。
下面是逐字翻译(为保证意思通顺,补上开头的一节):
O Fortuna 哦,命运
velut luna 就像月亮
statu variabilis 总是变化
Semper crescis 始终满盈
Aut decrescis 或又虚亏
Vita detestabilis 可恶的生活
Nunc obdurat 时而铁石心肠
Et tunc curat 时而又关心抚慰
Ludo mentis aciem 当作游戏一般
Nunc obdurat 时而铁石心肠
Et tunc curat 时而又关心抚慰
Ludo mentis aciem 当作游戏一般
Egestatem 穷困
Potestatem 权力
Dissolvit ut glaciem 被它如冰雪般融化
Divano 圣哉
Divano me 圣哉,弥
Divano messi 圣哉,弥赛
Divano messia 圣哉,弥赛亚(救世主)
Divano messia 圣哉,弥赛亚
Divano
Divano me
Divano messia
Divano messia
原文这里还有一段,Era的版本出于某种原因去掉了
Sors salutis 命运将我的健康
Et virtutis 与道德情操
Michi nunc contraria 时时摧残
Est affectus 虚耗殆尽
Et defectus 疲劳不堪
Semper in angaria 永远疲于奔命
Hac in hora 就在此刻
Sine mora 不要拖延
Corde pulsum tangite 快拨动震颤的琴弦
Divano
Divano me
Divano messi
Divano messia
Divano messia
Divano
Divano me
Divano messia
Divano messia
In divanooooo
Sors salutis 命运将我的健康
Et virtutis 与道德情操
Michi nunc contraria 时时摧残
Est affectus 虚耗殆尽
Et defectus 疲劳不堪
Semper in angaria 永远疲于奔命
Hac in hora 就在此刻
Sine mora 不要拖延
Corde pulsum tangite 快拨动震颤的琴弦
Divano
Divano me
Divano messi
Divano messia
Divano messia
Divano
Divano me
Divano messia
Divano messia
Hac in hora 就在此刻
Sine mora 不要拖延
Corde pulsum tangite 快拨动震颤的琴弦
Quod per sortem 因为命运
Sternit fortem 打倒了坚强勇敢者
Mecum omnes plangite 所有人同我一起悲号
网上流行了很久的所谓这是《SS闪电部队在前进》(或其它德国军歌)的说法,是一派胡言,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相信。
BTW,《O Fortuna》有非常好的中文翻译,这里很多人(包括我)贴出来很多次了,但是总是被新来的人视而不见:
哦命运,
象月亮般
变化无常,
盈虚交替;
可恶的生活
把苦难
和幸福交织;
无论贫贱
与富贵
都如冰雪般融化消亡。
可怕而虚无的
命运之轮,
你无情地转动,
你恶毒凶残,
捣毁所有的幸福
和美好的企盼,
阴影笼罩
迷离莫辨
你也把我击倒;
灾难降临
我赤裸的背脊
被你无情地碾压。
命运摧残着
我的健康
与意志,
无情地打击
残暴地压迫,
使我终生受到奴役。
在此刻
切莫有一丝迟疑;
为那最无畏的勇士
也已被命运击垮,
让琴弦拨响,
一同与我悲歌泣号!
(据说,Era正式认可的翻译就是这一个。)
魔兽争霸3《吟游之诗》光明战士攻略
魔兽争霸3《吟游之诗》光明战士攻略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魔兽争霸3《吟游之诗》光明战士攻略解决办法,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
首先给大家讲讲光明战吧,这也是我自己最爱玩的整容,全程简单无脑较为轻松,首先最优开局为鬼手(sr卡暮歌剑者纯单体伤害,高难度10波之后很难砍动怪,不建议当队长),当然考虑到很多兄弟可能没有鬼手,可以先选择那2个sr的刺客作为首发,如果又其他前期强力的ssr卡当队长也是可以的,至于队长的选择并不用限死,只要是能做到前期过渡的都可以当队长,还有新出另外一个sr战士附魔剑者当队长我还没有尝试过(感觉上前期用她应该完全可以),等我抽到后使用几局再来给大家补上。然后这套光明战的整体整容分布如下:
ssr卡:
1、银色闪光 亚历克斯 (主c,拓印圆桌骑士亚瑟,转封魔剑豪,站位第一排最右)
下面出装及词缀排名顺序无强弱之分
最优套装 :
1、橙星止水
2、名刀樱雪
3、万法戒指
4、无限宝石
5、赫尔墨斯之靴
6、六光明则带信仰石,不需六光明则带日耀之弓
可穿装备:
1、神泣法杖
2、鬼手巨刃
3、闪光圣剑
4、其他优秀的金色装备(太多不列举了)
5、三件辅助必须要有,诅咒之石、大主教**、神圣教锥,如果这三件装备词缀非常优秀,且C位缺少好装备也可带,否者放牧师或者附魔剑者身上。
最优装备词缀
1、提升[6%-30%]技能加成
2、提升[6%-30%]普攻加成
3、提升[6%-40%]连击概率
4、提升[6%-30%]法术伤害
5、提升3%-7%]施法重置
6、提升[7-13]冷却缩减
7、物法双暴击率都可,爆伤只要法术爆伤
8、属性方面全属性敏捷=智力力量
9、至于特殊效果词缀整理起来太过麻烦,解释起来也费劲,就不11整理了,例如那些击杀敌人获得持续多少秒的普攻加成的都是好词缀,还有那些结算加经验加全属性(前期有紫装,黄装一定要看下有没有这种词缀有的话一定要给C位带着)。
2、鬼手修罗 卡尔 (前中期主c,拖印猫女,转屠龙勇士,站位第一排中间)
出装及词缀排名顺序无强弱之分
最优套装:
1、橙星止水
2、名刀樱雪
3、日耀之弓
4、暴怒龙吼
5、鬼手巨刃
6、闪光圣剑
可穿装备:
1、拥有优秀词缀的红色肉装也可考虑
2、其他优秀的金色装备(太多不列举了)
最优装备词缀
1、提升[6%-30%]普攻加成
2、提升[6%-40%]连击概率
3、提升[5-15]护甲穿透
4、提升[16%-40%]物理暴伤
5、提升[5%-13%]物理暴击
6、提升[80-200]攻击力
7、提升[3%-7%]攻击吸血
8、提升[3%-7%]破甲概率
9、属性方面 力量全属性敏捷智力
3、强欲司教 索菲亚 (辅助,拓印侏儒牧师,转红衣主教以自身为中加25%攻击那个,站位第二排中间)
装备带有辅助能力的即可(包括装备词缀)。
4、光之圣女 伊丽莎白 (辅助,拓印侏儒牧师,转信仰之人治疗目标提供15%免伤那个,站位第二排最左)
装备带有辅助能力的即可(包括装备词缀)。
sr卡:
1、附魔剑者
露西 (半鸡肋,可换其他战士,转封魔剑豪,站位第一排最左)
如需追求最后一波极致伤害需要上,可以拓印见圆桌骑士,,达到三星自然有伤害,也不要太小看这张卡,存档够用他来当主C都是可以的,装备的话最后一波捡垃圾就好了,辅助装也可。
2、暮歌剑者
杰罗姆 (鸡肋,可换其他战士,转屠龙勇士,站位第三排中间)
如需追求最后一波极致伤害需要上,可以拓印见习战士或者猎血者,达到三星自然有伤害,也不要太小看这张卡,这张卡单体伤害是非常高的,装备的话最后一波捡垃圾就好了,辅助装也可。
3、少女神官
尼亚 (辅助,拓印侏儒牧师,转信仰之人,站位第二排最右)
他三星很关键可以加治疗目标25%全属性以及被动给到的30%攻击力,目前我所看到给到加成最强力的牧师卡,装备带有辅助能力的即可,(包括装备词缀)。
整容成型
九转大成整容为6战士6牧师6光明2混沌,需要5个职业,3个信仰,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这套整容太难成了,没错但是这只是为了追求极致输出不一定非要达到如此高度(把把都这样玩也是非常累的,偶尔这样玩体验感贼好),一般情况下,3职业+1信仰,或2职业+1信仰,或者没有都可以,2职业石整容为六战3牧,3职业为6战4牧或者6牧4战(高难度容易被秒杀推荐六牧百分百复活并且加40%属性),当然没职业石信仰石也是可以的,4战3牧的阵容无论是坦度还是输出都足以撑起目前所有难度(当然高难度需要一定存档,毕竟存档游戏,一点存档都没有干什么都是白搭)。
运营思路
前10波稳定发育有多少挑战打多少挑战还有第一个科技也是要打的,至于加点可以选择的有背包、无敌、新出燃烧,这个需要视自己情况而定,如果发育不动只能说存档不够,找大佬带带多打打也就行了,10波之后是一个分水岭,怪物会有一个提升,如果存档不够的话,需要尽早的刷卡以及买装备帮你撑过10-20波这区间(当然档够的大佬们直接升满科技再找卡什么的肯定没问题),40波的图的话打完20波boss即可开始考虑拉满科技之后再全力发育,拉满科技之后就可以按照上面给到装备列表全力提升了。
悬赏怪打什么,怎么打,我的思路是这样,6波前金木大于其他,因为5-6波可以快速点到营地3级的极限,前期升级科技所需要的钱也少,所以打钱木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6-7波之后开始打熊和蜘蛛,20波之后有蜘蛛必打蜘蛛,35波之后不开悬赏。
然后就是天赋加点了,所有天赋我都试过,给大家讲下目前我用的最舒服的这套,这套天赋是主探险副冒险,好处有如下几个:
1.探险贼快,谁用谁知道,探险带来的收益和提升也可以很好帮助你进行游戏。
2.银币贼多,有银币就等于有一切,金币,木头,装备,经验,钥匙统统都会有。
3.箱子和钥匙多,免费的装备和技能直接送你脸上。
4.结算经验以及金币也不差,打悬赏给到经验啊结算加成啊等等也是帮助你快速发育的雪球。
5.重铸石以及洗练石贼多,由于无敌的探险速度可以促使你快速到达探险最后一关,最后一关带来的奖励不用我多说,大量洗练石,少量重铸石,以及偶尔出现的魔镜这些是让你起飞的必须品。
如何打出极致伤害
其实这块我的思路很简单,加上写到这里我是真的累了,最好要有六光明六牧师,由于闪光有鞋子会第一个冲到boss跟头被技能秒杀,千万不要点那个无敌的科技,触发六牧师的复活效果加全属性的40%和光明的10%额外伤害,这时候后排辅助也跟上来了,那些增益效果在前面也已经说到,这10秒种的时间大概就是银色闪光亚历克斯的极限时刻,这时候你大概可以看见自己的boss伤害是按千万每秒的速率这样增加的。
michael jackson
《Carmina Burana》,Carl Orff的音乐
也称为 《博伊伦之歌》,原是舞台作品 《凯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于1935—1936年, 1937年初演于法兰克福,后作为康塔塔单独演出, 是奥尔夫最著名的代表作。
其歌词选自在巴伐利亚州贝内迪先特博伊伦修道院中发现的一本13世纪的诗集。共分25个乐章,用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童声合唱、合唱及乐队(内有14个乐章为管弦乐曲)。
歌词用拉丁文,其性质是放浪于饮酒、女人与爱情的学生歌曲, 分为3大部分:1.春,2.小酒店,3.爱情,演出时有哑剧动作,伴有丑角和舞蹈场面。 此曲写作手法简单,摒弃了常用的对位、主题发展、变奏等,而是用同度,八度,三度的声部进行,句段多重复, 是一部音效极佳的作品, 现在经常被影视作品所引用 (片段1 ,片段2 )。
《布兰诗歌》(Carmina Burana)是一部十三世纪的神秘诗稿,它深藏在巴伐利亚修道院内多少世纪不为人知,一旦被公之于众后震惊世人,它是目前所知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也最具艺术价值的中世纪诗歌。
仿佛它来自天国,而非人间产品。 二十世纪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 1895—1982)长期生活在巴伐利亚,他从这部诗稿中选取25首诗歌,谱成这部《布兰诗歌》,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
序诗部分壮美凝重,作曲家仿佛企图借助吟唱与谛听来建立起一座神庙;正歌的第一部分 "春天",轻快、明亮中蕴涵着悠远,合唱男女声部交替呈现宛如时序中的昼夜变化;第二部分"酒馆"则是一片世俗景象,唱腔中运用优伶式的假声与转调,
有如在描绘一个假面聚会的场景中人们醉生梦死的世态;但奇怪地是,欢腾的场面似有幽灵掠过的阴冷;第三部分"爱"中,有着对爱的渴望的宣泄和对爱的忧伤的赞美,以及对情欲的质朴的歌唱,其中,女声吟唱"In truitina"(In the balance)华美而凄艳,
已经成为演唱会中的经典保留曲目。 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在继承古典作曲法基础上加入新式旋律,他在"表现主义"的影响下运用了新原始主义元素,节奏上加重打击乐成分,使《布兰诗歌》将中世纪的游吟与现代歌咏结合得非常完美。
《布兰诗歌》充满了令人惊奇的成分和戏剧性,它大开大阖,既有雄壮的呐喊,又有委婉的咏叹,犹如汹涌的急流撞向岩石发出澎湃的声响,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软的草滩。乐队与唱咏交相辉映;令人震撼的打击乐像是命运的召唤,有着强烈的扣击灵魂的效果。
《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
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在录音中,发烧友最在乎的 TAS榜单有两张「布兰诗歌」。罗伯萧/亚特兰大交响1980在Telarc的录音荣获TAS上榜殊荣,是超级发烧友流口水的烧碟,罗伯萧对合唱作品的自在与自信,加上超级男中音Hagegard(他也曾在马塔版中担纲)精准的表现,让这首作品呈现完整的面貌。
制作人Robert Woods、录音师Jack Renner、 录音地点是亚特兰大交响乐团的艺术中心。另外一版TAS名盘,是史托考夫斯基/休斯顿交响在Capital(EMI)的录音,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行找来听听。
而这样经典的曲目,普烈文与小泽征尔都录过不只一版。普烈文录过两版,一版与伦敦交响在EMI是 1974年的模拟录音,由Christopher Bishop制作、Christopher Parker操刀录音、录音地点是鼎鼎有名的Kingsway Hall。
此版也是发烧友公认的必备版,音质姚u良CD指南」杰出演奏评价,男高音English、男中音Allen的表现都相当精采,整体音乐的生动性、细节感可说更胜小泽的Philips 版。
另一版则与维也纳爱乐1993年在DG的4D新录音,女高音独唱BarbaraBonney表现杰出,录音师Jobst Eberhardt、Jurgen Bulgrin、 制作人Christopher Alder。 显然的普烈文在此突显了维也纳爱乐优雅的音色,在4D录音下更显丰润自然,不过由于本版是新发行,各方评语尚未明确。
小泽征尔也严格来说录过三版,与柏林爱乐1989年在Philips 的录音(女高音葛贝洛娃),获得企鹅三星、留声机「优良CD指南」杰出演奏、录音评价(与布隆史泰特相当),这张数字录音的效果远超越之前他与波士顿1969年的RCA版。
另外小泽还在Philips发行过影碟,乐团依然是柏林爱乐,不过女高音换成凯瑟琳芭托。
对于较注重音乐性的人来说,企鹅三星带花以及日本名曲名盘300首选岂可错过!奥曼第/费城CBS/Sony版以中价位与企鹅三星带花,在市场极具竞争力。奥曼第以极慢的开端诠释此曲,乍听之下或许没什么味道,但是音乐随着歌词变化渐入佳境,独唱者没有明星却与
合唱团达成很好的平衡,「费城之音」在这里追求的也不是极美的音色,而是心灵的洗涤与音乐交融的和谐感,这是很不一样的诠释,应该一听。
约夫姆/柏林德意志歌剧院1988年在DG的录音已经成为中价版,获企鹅三星、留声机「优良CD指南」杰出演奏,日本唱片艺术名曲名盘300 首选等佳评,可以说是音乐迷的最爱版本,即使重发的大花版效果依然相当好。
合唱团的咬字与律动力度可说无人能比,独唱者更是黄金卡司:女高音雅诺维兹、男中音费雪迪斯考,正确无误地传达神剧该有的表情。制作人Hans Hirsch、录音师Klaus Scheibe。
古典大厂EMI 展现了对这个曲目的极高兴趣,前前后后共有八个版本问世。慕提/爱乐管弦EMI版,获得留声机「优良CD指南」的杰出演奏评价,在「命运,世界的女神」第一声鼓声憾人的敲动之后,慕提以较慢的速度慢慢酝酿,不将情绪一次宣泄,掌控合唱的能力过人。
敲击组尤其是钹的表现相当抢眼,更突显「布兰诗歌」的节奏性,更何况有作曲家的亲自指点,权威感无庸置疑,是极具潜力的一个版本。女高音奥格的质感较轻,但还不致被乐团盖过,录音师是PeterBown,根据资料本版在1980年就录好,却迟至1990 /91才发行问世,
不知是数据引用错误还是其它原因造成发行进度迟缓。
魏塞莫斯特/伦敦爱乐EMI版是相当新的录音,录音师JohnKurlander、录音地点在Abbey Road第一录音室,同时也是最新的一套「胜利三部曲」录音,其中「卡图利诗歌」还获得企鹅三星带花。
魏塞莫斯特以简洁的表情、活跃的律动加以诠释,合唱部分显得相自由,没有过去版本的沉重感。女高音韩翠克丝过去就曾在马塔 RCA版中担纲,如今唱来更加熟稔练达。
法国指挥普拉颂/杜鲁斯市立管弦乐团在EMI的录音,大概是此曲最新的录音具有崭新的封面设计,获企鹅三星。打开企鹅评鉴可以发现三星评价的版本不少,
其中较受瞩目的有:布隆史泰特/旧金山交响1991年在Decca的录音获得企鹅三星、留声机「优良CD指南」杰出演奏、录音的高度评价,属于充满细腻感的现代诠释。
已过世指挥马塔1980年在 RCA的数字录音是超低价版,企鹅给予三星评价,主唱阵容不弱韩翠克丝、Hagegard赫然在列。希考克斯 /伦敦交响的Carlton(IMP)版与普烈文第一次录音相同乐团,
企鹅三星评价。另外还有史拉特金/圣路易RCA版,也是企鹅三星。梅塔/伦敦爱乐在Teldec的录音,找来当今最具前途的的花腔女高音周淑美(Sumi Jo),也获企鹅三星。
而企鹅两星的有两版:杜拉第/皇家爱乐1976年Decca版,虽然在Kingsway Hall的录音,但再版(Phase 4)效果不佳只得企鹅两星。冈森豪斯(Gunzenhauser)指挥捷克广播交响的Naxos 超低价版,由于纵情欢愉的感觉不足,
因此也只有企鹅两星。而李汶 /芝加哥交响DG版曾获得葛莱美奖最佳合唱奖。
版本介绍:
马塔/伦敦交响RCA(女高音韩翠克丝、男中音Hagegard)
泰颂汤马斯/克里夫兰管弦CBS SK 76372(33172)
舒密特-伊瑟利斯/斯德哥尔摩爱乐BIS CD421
小泽征尔/柏林爱乐Philips 070 131-1-5(影碟)芭托
Smetacek/捷克爱乐Supraphone 11 0321(1988/11)2SUP0025
奥曼第/费城Sony 47668-2
Heritier/日内瓦敲击合奏团CASC VEL 1009
Stupel/鲁宾斯坦爱乐DANA DACOCD400
布隆史泰特/旧金山Decca 430 509-2
小泽征尔/柏林爱乐Philips 422 363-2(葛贝洛娃)
Leitner/科龙广播交响ACAN 44 2086
E. Chumachenko钢琴改编版(1992录音)Wergo WER6217
小泽征尔/波士顿交响(1969)RCA 07863-56533-2
罗伯萧/亚特兰大交响(1983/12)Telarc CD 80056
夏伊/柏林广播交响(1984/10)Decca 411 702-2
慕提/爱乐管弦EMI CDC 7 47100-2
李汶/芝加哥交响(1985/11)DG 415 136-2
普烈文/伦敦交响(1986/12)EMI CDC 7 47411-2
杜拉第/皇家爱乐管弦(1987/7)Decca 417 714-2
Hickox/伦敦交响(1987/7)Pickwick PCD855
Handford/哈雷管弦(1987/11)EMI CFP CD-CFP9005(CDB 762005-2)
约夫姆/柏林德意志歌剧院(1988/11)DG 423 886-2
Gunzenhauser/巴伐利亚广播交响(1990/10)Naxos 8.550196
魏瑟莫斯特/伦敦爱乐(1990/11)EMI CDC 7 54054-2
de Burgos/新爱乐管弦(1992/11)EMI CDM7 64328-2(女高音/L. Popp)
普拉颂/杜鲁斯市立管弦乐团(1994)EMI CDC5 55392-2
G. Robev/Sofia爱乐管弦Forlane UCD-16556
R. De Cormier/电子合成乐(1989)Newport Classic NCD-60052
史托考夫斯基/休斯顿交响Capital(EMI)
P. Urbanek/布拉格节庆管弦Laser Light14020
普烈文/维也纳爱乐(1993)DG 439 950-2
梅塔/伦敦爱乐Teldec 9031-74886-2(女高音/周淑美、男中音/Skovhus)
沙瓦利许/柯隆广播交响EMI CDM 764237-2
好了,今天关于“吟游之诗卡尔阵容”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吟游之诗卡尔阵容”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