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文明与征服明朝阵容搭配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文明与征服明朝阵容搭配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在大局未定之前,满清极力拉拢明末的将臣,如传说为使洪承畴降清,皇太极亲自让庄妃煎药伴寝,虽是传说也足见满清进关前极力拉拢汉族上层。刚进北京后也打着讨伐李自成的旗号,一旦天下大局已定,就漏出了留头不留发的穷凶极恶的真面目!这是投降的汉人再想反抗就为时已晚了。明的败亡主要由于任何王朝末年都会出现的严重两极分化与土地兼并(当时还没有发明遗产税),外加处于类似英国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的“羊吃人”的过渡时期的混乱状态及天灾人祸。
满清对蒙古也是采取同样的分化上层与下层策略。
满清入关并不代表少数民族利益,在满清二百多年的统治下,少数民族同样生活在空前黑暗中,满清对于准格尔部族的斩尽杀绝都是历史罕见的种族灭绝行为,对回族的种族歧视,对西南苗民屠杀都是空前的。就连视为“亲兄弟”的蒙古族,也用羁縻政策进行削弱。据《冯玉祥回忆录》记载:“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女子没有充当喇嘛的福气,但又难找得相当的配偶,于是都做了内地人泄欲的对象。事实上形成一个乱交的社会。同时男女卫生都不讲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后,惟有听其自然。……若任其继续存在,马上就会有灭绝种族的危险!”
满清为了维护满洲人的利益将全国分而治之。满清采用“多元式统治”,“分区隔离”。全国分为满、汉、蒙、藏、维五区,区区隔离,特别是防备汉人到其他四区,防止汉人和其他四区有人员往来,在满清衰败前,汉官都是不能涉及其他四区事务的,满清是名副其实的“帝国主义”统治。实行的是“征服殖民地”政策。说满清促进了民族融合是无视历史事实。
在百度上搜以下文章就明白了:
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真正原因
明朝,清朝超级比一比
从弓马保清,毁书禁书看康熙
一个皇朝的描述----清朝
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宋元战争,改变整个中国历史进程
清王朝――驰骋在历史逆行道上的特快列车
满清在东北的大屠杀
波澜壮阔的“万历时代”
大明王朝曾经拥有过的海上荣耀之衰亡
兰芳共和国:华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国家
明朝后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较
还你一个真实的明朝
假想一场发生在日尔曼民族身上的悲剧
为什么说“满清入关”是历史倒退
从四大发明在欧洲和中国不同命运看满清统治者防汉、制汉策略的恶劣
满清政权的性质:谈谈满洲人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请不要因为无知说明朝的火器落后
戳穿所谓的康乾盛世
满清社会分析
所谓的“康乾盛世”几乎无年不饥
文明的悲剧:被满清割断的明朝与近现代中国
崇祯时期的赋税同满清初期对比
现实引发对满清的思考→从趁火打劫→长夜难明→万马齐暗的死寂
汉人的政权,不可能对汉人太苛刻,崇祯时期税收只能收上来80%左右。满清满八旗不但不交税,还能吃皇粮,对交不起税的汉人决不手软,甚至凌迟处死!电视剧天下粮仓有一个镜头,前龙年间河南抓交不起税躲藏在田里的,为使民众出来,官兵大喊大叫:“再不出来,抓住男的割下面,女的割上面”,虽是电视剧,也足以反映满清的残暴。
崇祯时期的赋税同满清初期对比
明朝的赋税那么低为什么还会激起大规模起义 ?
/question/28674303.html
明朝万历年间能打败西方强国西班牙的进攻吗?
1586年4月,西班牙帝国 驻马尼拉殖民 *** 首领、教会显要、高级军官及其他知名人士,召开马尼拉大会,专门讨论怎样征服中国的问题。与会者在完全赞成武力征服中国的前提下,草拟了一份包含有个十一款九十七条内容的征服中国具体计划的备忘录,并由菲律宾省督和主教领衔,纠集 51个显贵联名签署上报西班牙国王。备忘录一开头便宣称,中国幅员之辽阔广大,中国粮食与果品之丰富繁多和中国市场之繁荣昌盛,由此,“凭着上帝的意志,这就是我们进入这个国家的充分理由”。
开玩笑吗?今日的读者大概要笑起来,西班牙?那个现在欧洲默默不闻的国家?想征服明朝?
但16世纪的西班牙,可和今天的西班牙是两个概念。
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什么意思?它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在西班牙马尼拉总督早上9时开始吃早餐时,国王卡洛斯一世在马德里的宫殿里安睡(零点),而墨西哥总督则刚刚看到下午6点的太阳落下!
当时的西班牙帝国,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的世界霸权,全盛期领土范围在2000万平方公里以上,治下3500万人口!远超过同时期明朝的对手蒙古日本以及未崛起的建州女真!
当时的西班牙帝国统治者是菲利普二世,除了统治西班牙、尼德兰、西西里与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米兰及全部西属美洲和非洲殖民地以外,他还于1580年强行合并了葡萄牙。从此葡萄牙在中国的根据地澳门,也成了他的地盘!。
按今天对西班牙历史档案的查询,他对征服中国一事非常认真,不仅完全接受了马尼拉备忘录的建议,还于1588年在马德里设立特别委员会,进一步从政策、战略、战术、行动方针、后勤动员和舆论宣传等方面.审查和制订了进攻中国的详细计划。这份最终经菲利普二世亲自批准的计划书,全文十一章七十九节,包括附属图表共有数千幅。
从他的计划看,他是想征服明朝,使中国人信仰天主教,让西班牙移民和中国上层家族通婚,再利用中国的资源和人力,巩固南北美洲的西班牙领土,从而建立世界帝国!
计划首批出动西班牙军队一万二千人,另招募日本雇佣兵六千,以及大量的葡萄牙,美洲,以及菲律宾仆从部队!
以帝国海军舰队控制日本、台湾、列古缴士(Lequios)及相对大陆各岛屿(登陆跳板)。
以菲律宾吕宋北端之加各焉港战略基地之海陆军分向靖州和澳门两处攻击登陆。前者为攻击主力。
有意思的是,在报告里甚至有这么一句:“中国人是欧洲人以外最文明的人类,也是帝国潜在的优良臣民,因此应与印第安野人做区分。
这么详细的作战计划,甚至详细到使用军费和物资的统计,西班牙帝国对明朝的入侵,迫在眉睫了。
但西班牙帝国在这时,却陷入了与新生的英国的战争。没错,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130艘兵船载运兵力约3万人企图入侵英国,却被英国海盗勋爵指挥下的英国舰队在海上阻击,西班牙无敌舰队又遭遇风暴袭击损失过半,虽然这场失败并没让西班牙伤筋动骨,但西班牙的手脚的确被这些后起的欧洲强国拖累了而无暇东进。于是我们预想中的“明西战争”并未真的在历史中发生。
说完了西班牙人, 我们感兴趣的是,如果西班牙远征军真的出动了,同时期的明朝能抵御西班牙的进攻吗?
首先别觉得2万西班牙陆军真的很少。
后些时候明朝三大征,抛开入侵朝鲜的日本不说,播州战役,叛军刚起兵实际规模其实也就几万人而已。裹挟了大量平民后后兵力增加为十几万人,明朝也同样筹措了十几万部队分八路进军才镇压下去。西班牙大方阵在那个年代无敌于西方,怎么也比南方土司造反厉害吧?
1588年是万历十六年,万历三大征尚未开始,这一年年初,剿灭了倭寇的戚继光刚刚死去,他创立的戚家军被转移到北方边镇应对蒙古人,而没有戚继光的明朝南方驻军能行吗?
这个时代的明朝解散了那只曾经远航东非的强大舰队,最大的军舰只有西班牙军舰的1/5以下。这点战船只是作为沿海治安力量或者缉私队,零散的分布在沿海的各个卫所水寨里,从几十年后应对荷兰人的战役可以看出,如果欧洲舰队只是出动几艘或者十几艘的小规模,那么明海军可以凭借数量优势“火船+利用地形小船围攻”的战术胜之。而如果面对的是数百艘的西班牙舰队,这样的效果就值得怀疑了。 明海军做不到像英国海军那样把西班牙入侵者阻拦在海面上,登陆后的陆战不可避免。
而西班牙陆军可比海军强多了,那个时代可没谁可保证能抵挡西班牙方阵的说。
上图为西班牙大阵:火器的强大威力和长枪兵左刺战术将传统冷兵器时代军队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明朝名义上有200万常备军。如果这些军队真落到实处,哪怕欧洲国家一股脑全来了也不用怕,可惜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军户制度没几十年就腐朽了,地方的卫所士兵分散驻扎,成为和民兵差不多的治安力量,仅仅有能力抓抓个别的盗贼,1555年一股不到70人的倭寇入侵江南,在数个月里杀伤明军4千人,而这些驻地的士兵名义上有十几万人。
而明朝中央军 三大营野战部队也早已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打掉了脊梁。
明朝真正还有战斗力的,也就是驻扎在北方九边十二个军镇的边防军团。以及较少量内地的浙兵,苗兵等。
而这些军队吧,从北方调拨到南方,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调得少了打不嬴,调得多的话,一个萝卜一个坑,还得想办法移防。从万历年间应对三大征的情况看,明朝在南方一般调动也就数万部队的规模,这样的话,比起西班牙陆军,也没有了太大的人数优势。
所以我认为在登陆的初期,一到两年里,明朝是拦不住西班牙军的,西班牙军很可能控制一到二省的地盘,广东多半都得丢,福建也怕不能幸免。如果给明朝时间,调集北方的军队南下,仗还有得打。
先推演到这里,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为什么明朝打了两百多年,都没能扫平北方,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呢?
清朝经营蒙古,从皇太极三征林丹汗,到乾隆最终平定准噶尔,实际上也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并非是几十年。
先上结论:明朝对待蒙古,基本上一直就是打打打,没有更加高明的办法。不管是前一百年追着打也好,后一百年挑拨内斗也好,虽然在军事上常常占上风,却始终未能收服人心,在蒙古草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终明之世蒙古一直为患边疆。而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在以蛇吞象般取代明朝后,兼具中原农耕文明与满蒙藏草原游牧渔猎文明的二元特点,自身深谙草原民族的生存之道,构建出了针对牧区的直接统治体系,正是盟旗制度这一制度创新最终牢牢控制了广大蒙古地区。以下是简略分析。
1368年,明朝将元朝皇室追杀至塞北,北元虽然屡次遭到明军的毁灭性打击,但是始终歼而不灭、剿而不绝。明朝遇到了和历史上那些中原王朝面对的同样问题,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星星之火,屡仆屡起,无法根治。
类似于汉灭匈奴,而鲜卑兴;唐亡突厥,则回鹘起。明在农耕区的统治是稳固有效的,但在面对逐水草居的游牧民却缺少可靠办法。明初洪武八征、永乐五征,曾经打得北元势力落花流水,东奔西逃,但是明朝劳师远征,却所获甚微。反倒是因鞑靼(黄金家族的北元)遭到打击,瓦剌(西蒙古)趁机坐大,土木堡一役差点让明朝提前终结。
其后,明朝调整了策略,不再单纯依靠军事部署主动出击,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力争在牧区形成多中心的均势体系。比如兀良哈在明初即归顺明朝,在瓦剌和鞑靼保持均衡时,中间蒙汉民族也曾出现过数十年的和平共处。
然而,达延汗1506年统一漠南蒙古(鞑靼)后,蒙古高原还是重新形成了统一的权力中心。至明末,达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国传承至林丹汗,林丹汗直辖察哈尔部,又是整个东蒙古(鞑靼)的总汗。明朝对蒙古的经营常常有心无力,疲态尽显。
应该说,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尝试过某种与内地不一样的制度,比如针对南方少数民族设置的土司制度,也就是所谓羁縻制度。而卫所制度则主要是用来防御北方的蒙古的。
但是后者明显并不特别成功,并未收长治久安之功。明朝前后大规模修建长城50余次,工程在200余年几乎一直在进行,役夫不计其数。我们今天游览的长城即是拜明人所赐。明朝沿长城诸险要地带建立了?九边三卫?:在大同、榆林、甘肃、宁夏、太原、辽东、贵府、蓟州、固原设置九个边疆重镇,合称?九边?;在长城以北设太宁卫、东胜卫、开平卫,合称?三卫?。
这样,就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九镇为支点,以卫所等为网络,以长城为屏障和阵地的严密防线。
总体上,有明一代,蒙古叛服无定,与明朝攻防互见。
对比清朝对于蒙古的经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其中有三条办法比较奏效。一是军事征服,血腥镇压反抗者;二是政?束缚,实施盟旗制度;三是推行黄教,羁縻民族性格。特别是独创的盟旗制度,相当于防风固沙工程,一个个的小格子,使沙丘渐渐停止了流动,沙子还是沙子,但是已经对人类构不成威胁了。
曾经在草原上呼啸来去以劫掠为生的战士,不得不变成自食其力的牧人。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草原帝国的威胁就此被轻松地解决了。
军事征服。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就与附近的蒙古诸部会盟、联姻。1616年,察哈尔林丹汗与明朝结盟,企图联手遏制后金的扩张。努尔哈赤及皇太极则利用各部落、氏族之间的矛盾,采取招抚、利诱、通婚、胁迫等手段,以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林丹汗连续遭到打击,众叛亲离死去。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献元代传国玺?制诰之宝?,察哈尔部灭亡。?本朝龙兴,蒙古科尔沁部率先归附,及既灭察哈尔,诸部相继来降。?1636年,漠南蒙古各部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置蒙古衙门统管蒙古事务,并派员前往归附的蒙古各部?查户口、编牛录、会外藩、审罪犯、颁法律、禁奸盗?。此后漠北、青海蒙古(四卫拉特盟主固始汗)各部震动,纷纷遣使入贡。1638年,清朝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1676年四卫拉特之一准噶尔首领噶尔丹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攻打归附了清朝的喀尔喀蒙古,意图重新统一蒙古,由此与清朝的矛盾加剧,导致康雍乾三朝多次对准噶尔用兵。至乾隆25年(1760)才最终平定。清廷此时内部稳定,国力强盛,战斗力较强,且运用剿抚并用的策略比较成功,在战争指导上,能依据客观情况,制定出切合时宜的作战方针,注意发挥骑兵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和火器部队的作用。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等由俄统治外,其余各部均纳入清朝版图,乾隆帝作诗曰:?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当然伴随着军事征服,蒙古各部落遭到了极重摧残,大量人口死于战乱。准噶尔部和清朝对峙70多年,清朝统治者对其抱有很深的敌视和不信任心理,准噶尔原有60多万人口,由于战争、内讧、瘟疫、杀掠、逃亡,准噶尔部人丁殆尽,幸存者依附于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者曰额鲁特,游牧青海者曰绰罗斯。
几十万满族人是怎么灭掉大明朝的
根据各种研究的估计,明末的人口应该在一到两亿之间,而同时期整个女真部落在经过几十年兼并整合以后也不过大几十万的人口,这其中还包含了不少蒙古人和关外汉人,人口比例大致接近大陆和香港的比例。要知道,就在大约两年之前,明清双方在关外的那场赌国运的松锦之战里,清军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男丁出战也不过凑了十万余的部队而已。区区两年之后,要满清拿出军队去征服整个明朝疆域,不说打仗,就算把每个城市占领下来都分不出人手。从当时的情形看来,要满清征服整个明朝,就跟让墨西哥去征服全北美洲一样天方夜谭。
然而随后的形势的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整个的局势呈现了几乎一边倒的状态,满清随后的西进和南下都比预料中的顺利,大量投降归顺的前明军队人数甚至超过了满清的人口数,他们成为了满清南下的急先锋和主力部队。虽然,南明的反抗一度也产生效果,使得战争在局部地区反复拉锯胶着,甚至一度有反败为胜的迹象。然而不断的内耗终于毁掉了南明最后一点实力。
1662年,吴三桂从缅甸抓获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永历并亲手用弓弦勒死以后,持续统治了300年幅员广阔的大明朝终于彻底地成为了历史。至此,满族的祖先们创造了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传奇和神话,他们只用了大约六十的时间,便以一个仅几十万人的连自己的文字都刚刚发明的小部落,征服当时人口是自己两三百倍的世界第一大的王朝,并由此又统治了近三百年。这是在人类近5000年的历史上也从未曾发生过的。
当然,满清末年所遭遇各种屈辱早已把这些武功给抹杀得一干二净了。在这里,我更想提出的是一个问题:明朝的覆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这个中国历史上汉人王朝里人口和疆域面积都是首屈一指的朝代,这个曾经有七下西洋的辉煌壮举的朝代,如何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被一个小小部落给欺凌到如此地步?这一切,究竟是发生了什么?这一切,又究竟是为什么?
萧墙之危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以后不久就干了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了一个以他朱姓一家的利益为核心的政治体系和军事制度。众所周知,明朝给予官员的工资是历史上最低的,连之一都没有。一个一品大员的年收入换成现在的钞票也只有小几十万而已,底下的基层官员就更不用说了。而官员必须靠这些工资去养活一大家人以外,还要雇佣师爷跟班等整个一套班子,当然还有应付各种社交来往。几乎没有官员可以完全没有外财的情况下生存;也许海瑞做到了,不过代价是他的孩子活活饿死,自己死的时候连出殡的费用都没有。连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都曾经感叹“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
然而,底层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点,一方面发行大量的学习资料教育官员清廉节俭,比如在《醒贪简要录》就仔细给大家计算一份官员的俸禄里要花费百姓多少的劳动;另一方面,他又是用尽各种残酷手段惩罚那些被揭露的贪官,甚至不惜想出剥皮揎草之类的酷刑吓唬官员,仅洪武一朝最大的贪污案--郭恒案中,朱元璋一口气把处死的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就达数百人,而地方官员被牵连下狱致死者更达到数万人之多。朱元璋作为帝国的缔造者和总指挥者,总不喜欢反省自身建立制度的缺陷,而喜一味地把所有问题的原因推卸给底下官员,进而粗暴采用各种酷刑对应,但却几乎毫无效果。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然而,朱元璋对待自己朱姓子孙却完全是另一套做法。明朝开国功劳最大的六个勋臣都是只有在死掉以后才享受到封王的哀荣,且子孙承袭都要降级;而朱元璋自己的26个儿子,除一个当太子,一个一出生就死了,其他无一例外都封了王,哪怕有一个只活到三岁的也封了王,而且还都是一字王。而且这还不算,有明300年里,只要是朱家的子孙,从一生出来开始就白白享受国家的财政供养,不需要也不可以从事任何工作,而且是生多少孩子拿多少补贴。那些历代皇帝的直系子孙则可以享受更多,直接会有封地并享用整个封地的税收福利。
以万历儿子福王为例,他在封地的时候,万历一下就打算给他四万顷良田的税收作为福利,后经过群臣反对才降为两万顷。一般的朱氏子孙也有“宗禄”供养,所有支出都由地方财政解决。随时间推移,朱氏一族的人口飞速增长,到了明朝中后期,宗禄问题已经成为拖累明朝财政的巨大包袱,甚至成为了和国家边防等同的重要大事,所谓“外之边防,内之宗藩”是也。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嘉靖末年就有御史林润言:“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於宗籓禄廪。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明朝当时上亿的农业人口辛苦耕作也实在是架不住这帮寄生虫胡吃海嚼的了,可以说明朝的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这个蛀虫群体给活活拖垮了的。
明朝其实就有一个闻名世界的保护壁垒—长城。虽然众所周知的是秦始皇造了长城,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朝修建的。长城在明朝又称为边墙,是明朝为了阻止漠北的蒙古人南下而修建的战略工事。在其近300年的历史里,明朝征服几乎从未停止过长城的修建,其总长度达到了六千余公里。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来说是一个极其惊人的工程,也同时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惜的是,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却似乎并没有给明朝带来他们期望的安稳。由于明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政策一向简单粗暴,导致北方的鞑靼、瓦剌以及建州女真经常入关骚扰。万里长城就像是一个破筛子一样,根本挡不住北来的胡骑,导致明朝北方土地被反复地蹂躏甚至被长期占领。而明朝自身的军事实力因为严重的制度缺陷在永乐以后一直孱弱败坏,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
明朝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应该是明英宗的“土木之变”了,一支由皇帝亲自率领的二十万的精锐部队(京营),在自己家的领土上被蒙古的两万多骑兵给杀到全军覆没,皇帝本人被活捉的下场。这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天大笑话,却在我们的历史上活生生地发生了。在满清从山海关入关之前,明朝首都北京城被敌军直接威胁到的就达三次之多,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长城几乎完全成了摆设。明朝早已灭亡,而巍巍长城却依然耸立。当无数游客登上长城感叹其雄伟气势的时候,如果也清楚地了解到这些历史真相的话,不知会作何感想?
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的清朝在其近300年的历史里几乎没有再对长城添加一砖一瓦,然而蒙古再没有机会用侵略的方式进入中原。清朝没有再依靠所谓长城护卫,而是组织军队把战场摆到了长城之外的土地,真正地击溃了敌人,进而把整个蒙古和新疆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所以说,丧失了冒险和进取精神而躺在所谓技术、专利和市场份额的壁垒后的大公司都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这世界上没有永不倒塌的堡垒,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转自网络
好了,今天关于“文明与征服明朝阵容搭配”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文明与征服明朝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